音與樂之間

記載音樂治療的點點滴滴...

Name:
Location: Kuala Lumpur, Malaysia

Friday, December 29, 2000

蟬叫﹐鳥鳴﹐水滴﹐風嘯

日前﹐我辦了一個非常小型的音樂營﹐對象是九至十二歲的小朋友們。來參加的小朋友共有五位﹐他們非常乖巧﹐是典型的優秀學生。音樂營里的其中一項活動是聆聽十四首不同種類的音樂﹐此活動的宗旨主要是讓孩子有機會接触各種音樂﹐并多認識世界各個角落的地方音樂。這十四首音樂當中﹐有一首是大自然音樂﹐主要是鳥鳴﹐狗吠﹐蟬叫﹐還有一些家畜如豬﹐牛等的叫聲﹐我每次聽這首音樂的時候﹐腦海總會浮現一個田園生活的畫面﹐非常純朴簡單﹐一片綠油油的感覺。五個小朋友聽了這首音樂﹐都表示他們不喜歡這類型的音樂﹐原因是太吵鬧了。我聽了有些訝異﹐因為和我預期的答案有些出入。

我以為在都市的小孩會比較喜歡聽到一些平日無法接触到的大自然聲音﹐沒想到得到的反應竟是如此﹐坦白說我有點失望。也許我不應該拿自己的準則去評價小朋友的反應﹐他們的經歷尚淺﹐可能不會把所聽到的大自然聲音直接聯想成鄉村生活。而我也許似乎還未搞清楚自己是因為緬懷簡朴生活而喜愛那些自然聲音﹐還是我真的是純粹喜歡聽這些聲音﹐這兩者之中在我的腦海中已經很難的劃清一個界線﹐因為音樂發揮出來的聯想力已經把這兩者緊緊地纏在一起了。以我個人來說﹐常年生活在大城市里﹐時常都會眷戀小時候到祖父母在鄉村渡假的日子﹐還有就是到深山或海邊旅行的時候﹐同樣地﹐不但懷念那些歲月﹐也很期盼都聽到那些很自然﹐很舒服的聲音。

如今﹐水滴﹐海浪﹐鳥鳴﹐蟬叫﹐家畜叫﹐雨(傾盆大雨﹐細雨等不同的雨)﹐雷﹐風等其他各種大自然聲音已不再普遍了﹐要聽到這些聲音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只好依賴著別人經已燒錄好的CD或卡帶。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吧﹐現代文明的人類竟需要依靠先進的科技來尋覓那些我們從前唾手可得的周遭聲音。別小覷這些聲音所扮演的角色﹐它們不再是純粹聲音而已。如果您用心去聽﹐它們就像一首悅耳的交響樂曲﹐各有各的特色与其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它們可以成為淨化人類的心理。大家都知道心靈在經過長年累月的煎熬和折騰后﹐變得污穢破損不已﹐而我們可以不需要費盡心思地尋找強化心靈的音樂﹐因為大自然聲音能有效地負起這個責任﹐淨化及強化心靈﹐讓我們的耳朵在“享受”了自然之浴后﹐有清新脫俗的感覺﹐若能夠再加上視覺效果如一幅圖畫或冥想中的影象﹐就不難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果。

這個不需耗費金錢的自然聲音﹐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若不懂得好好珍惜和享用﹐豈不是枉費了﹖

Friday, December 22, 2000

音樂起了催眠的作用

我曾經碰過一個很奇怪的病人﹐与其說他奇怪﹐不如說他可憐。廿九歲的他﹐看上去卻有如一個十三歲少年的体格﹐皮膚白晰﹐白里透紅﹐相當令人喜愛。可是他卻有几個与眾不同的地方如﹕他不能進食﹐肚子插著一支管﹐液体就從這管外輸入他体內﹐但他不需要躺著﹐管子是跟著他到處走動的。另一點就是他不愛睡覺﹐也不喜歡坐著﹐見到他時他總是站著或走著﹐就連有時睡覺時也站著。正因為如此﹐他的雙腳因長期支撐著身体而變得紅腫不已。他的另一個“嗜好”就是踹腳﹐平均第五分鐘踹腳一次﹐而他踹腳的程度是非常嚴重的﹐足以讓不了解他的人以為他真的會把自己的腳踹至斷裂。

直至我真正認識這位病人的時候﹐就發現原來他在音樂治療里﹐是很“有潛質”的且能夠受惠無窮。怎么說呢﹖他對非人類的聲音特別敏感﹐所謂人類聲音是指人的說話聲和歌唱聲﹐而他對這些聲音是毫無反應的﹐卻對大自然的動物叫聲﹐風吹草動的聲音﹐音響和樂器發出的聲音而感到雀躍萬分。以音樂治療的角度上來看﹐這應該是他耳朵能夠接收的聲頻和一般人不太一樣。更令人惊嘆不已的是他熱愛大自然的程度超乎一般人﹐他可以用整個夜晚的時間站在窗前“觀看”窗外的樹木花草和四處跑動的兔子和臭鼠。若碰到雨季時﹐他更不亦樂乎﹐願意站著几乎十二個小時觀看雨景及聆聽嘀答嘀答的雨聲。

為了克服他迫切的問題--只站不坐而雙腳浮腫﹐我帶他到音樂治療室里﹐看看到底他能夠從中得到什么幫助。他進了音樂治療室后﹐東張西望地顯得有些不安。我嘗試拿一些小型的樂器出來給他看﹐結果他卻無動於衷﹐只是一直拉著我的手往音響的方向指。我以手語再加上言語指示他﹐要他先坐下才願意扭開音響。他也似乎明白我的意思﹐就坐在一張椅子上﹐雙手無意間放在Somatron上(Somatron 為一種床連接至音響﹐當音響發出聲音時﹐床墊也會因此而振動) 。當我一扭開音響時﹐一段舒服且寧靜的鋼琴曲配上一些的大自然聲音如水聲﹐鳥鳴聲等就馬上抓住了他的注意力﹐嘴角隱約中露出一絲的微笑。我陪著他一面坐﹐一面聽﹐大約過了十分鐘﹐我竟然看見他的眼皮越來越重了﹐終于再過了三分鐘﹐他就伏在床上睡著了。我心里好高興﹐在想著該怎么讓其他的同事也來看這個“奇景”。后來﹐我等了大約三十分鐘﹐他依然睡得很舒服﹐我就輕輕地溜出去傳呼了最能分享我喜悅的一位同事前來﹐她見了這個情形﹐劈頭第一句話就是“我的天啊﹐你怎么做到的﹖”這件事“宣傳”了出去后﹐這個病人就每隔一天定期地來到音樂治療室睡覺﹐睡的時間長達一個小時。漸漸地過了一個月﹐他的雙腳雖然沒有消腫﹐但卻維持在當時的水平﹐沒有再惡化下去﹔睡眠時間也因此而加長了許多。不久后﹐我離開了中心﹐不知道有沒有人再帶他到音樂治療室讓他隨著音樂進入夢鄉了。。。

Friday, December 15, 2000

偶像的音樂

青少年祟拜歌星偶像的趨勢并不是近年來的事情。這股風氣自古至今,一直都沒有間斷過,只是所祟拜的對象改變了而已。近年來,演唱會,歌友會等其他大大小小的盛會都是此起彼落的,不難發現很多年青男女瘋狂地購票,只為了一睹偶像的風采,有些更在演唱會里有著不能讓長輩認同的舉動。到底,從音樂治療的角度看來,祟拜偶像(尤以歌星為主)是一個怎樣的局面呢?

曾經聽說過七八年前,台灣的年輕女生都很迷歌手張雨生,有許多同學從他的歌聲中得到慰藉和鼓勵,重新從挫折中站了起來。以這個情形來看,似乎這個偶象祟拜帶來了很多正面的影響。現實中卻也少不了那些因偶象而自殺的青少年,這樣就并不太令人認同与接受。

有一部日劇“神啊,請多給我一點時間”說得正是一名高中女生為了要聽一位藝人的演唱會而不惜出賣身体以換取一張昂貴的入場券。女生終于如願与償地聽了這場演唱會,卻很不幸地因這次性行為而感染了愛滋病。劇里這女生曾說她不知道自己是為了什么而生存著,她也不了解生存的意義,但卻因為這位藝人的歌曲讓她覺得原來生命中至少還是有一點點的東西值得她去生存,去活著。說這句話的她在那時仍不知自己感染了世紀之症。有時候,偶像本身不曉得原來自己唱得歌或作的歌竟然可以深遠地影響了聽歌的人,也許偶像是在“很不經意”的時候就作了這么的一首歌,然而聽歌的人卻“很在意”地從頭到尾聽著每一句歌詞,聆聽每一段旋律。這不能說是偶像的錯,或是歌迷的痴,只能說是音樂的力量在發揮它的作用。這名女生在劇里讓這位藝人了解到他的歌曲的力量,讓他知道雖然他只是“隨便”地作了首歌曲,但在這世界上,會有多少人聽到這首歌并為這首歌而感動。

這女生說得一點也沒錯。不論偶像自身的品行如何,單單是他的歌曲,就足以牽動多少人的情緒,可以激勵歌迷,也可以使他們消极。所以,一個歌迷若能從其偶像中取得正面的影響,那是非常值得鼓勵的,但要是是負面的,那就另當別論了。以下是一首鄭智化創作的“星星點燈”,雖然他不是什么偶像歌手,但這首歌或多或少也曾溫暖過許多人的一顆心,与大家共勉之:

抬頭的一片天是男儿的一片天 曾經在滿天的星光下做夢的少年
不知道天多高 不知道海多遠 卻發誓要帶著你遠走到海角天邊
不負責任的誓言年少輕狂的我 在黑暗中迷失才發現自己的脆弱
看著你哭紅的眼睛想著遠離的家門 滿天的星星請為我點盞希望的燈火
星星點燈照亮我的家門 讓迷失的孩子找到來時的路
星星點燈照亮我的前程 用一點光照亮孩子的心
多年以后一場大雨惊醒沉睡的我 突然之間都市的霓虹都不再閃爍
天邊有顆模糊的星光偷偷探出了頭 是你的眼神依舊在遠方為我在等候
現在的一片天是肮髒的一片天 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再也看不見
天其實并不高海其實并不遠 人心其實比天高比海更遙遠
學會騙人的謊言追逐名利的我 在現實中迷失才發現自己的脆弱
看著你含淚的離去想著茫茫的前程 遠方的星星請為我點盞希望的燈火
星星點燈照亮我的家門 讓迷失的孩子找到來時的路
星星點燈照亮我的前程 用一點光照亮孩子的心

Friday, December 08, 2000

聲波的振動也能治療﹖

一位長得不高的男生﹐膚色像極了本地的馬來同胞﹐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嘴里還常常發出“嗯嗯”的聲音。
我不見得怎么喜歡他﹐縱然他也是我的病人之一。雖然我知道我不能有偏袒的心理﹐但我實在不太能夠忍受他對待我的態度。他很喜歡作出要打人的手勢﹐我剛開始就中了招﹐常常以為他要打我﹐結果才知道他以這種嚇唬人的舉動為樂。另外﹐他最“引以為榮”的事要算是上演了几次的“弄假成真自殺案”。

除了他愛嚇唬人之外﹐他最喜歡用雙手緊捏著脖子﹐讓自己停止呼吸片刻﹐以尋求那一刻的快感。也許這么說大家都會覺得很荒謬﹐但事實畢竟是如此。對于一個發展障礙的三十几歲青年﹐生命對他來說似乎沒有什么意義﹐周遭的事他都漫不關心。智力只是兩歲的他﹐每一天就是工作(撕紙以作循環用途)﹐上食堂(以作獎勵)﹐吃飯﹐睡覺而已。因此﹐他就“自創”了一項能消磨空閑時間又能使自己HIGH一下的動作--用兩手的拇指緊壓著頸項的大動脈与大靜脈﹐窒息一下。曾經有好几次﹐就因為壓得太刺激了﹐就忘了放手而暈了過去﹐被送到醫院的急診室。

經過一輪的音樂治療觀察和評估后﹐我發現原來他很喜歡打鼓。只要有鼓在﹐他就會不停地敲。他也喜好沙球﹐握著兩個沙球﹐足以讓他樂上几個小時。開始進行音樂治療時﹐我就以這兩個樂器為主﹐讓他有短時間內不會想要刺激自己。給他握著樂器忘卻刺激的這個方法只能治本而治不了根﹐當他雙手閑著的時候﹐問題又會產生了。經過几個月的治療与他相處后﹐我逐漸与他建立起一定的關系﹐讓他覺得和我在一起的時間是很安全的且沒有壓力﹐因為我不會強迫他做他不喜歡做的事。治療過程中其中一項活動是享受音樂--病人必須仰臥在一個指定的床上聆聽音樂﹐聆聽時不可講話。這張特別的床是銜接一個音響系統而使到當音響系統操作時發出聲音﹐床本身就會因為聲波而振動。治療師可以通過控制聲量的大小來控制振動的強度。這項設備稱為Somatron﹐主要的目的是以振動的強度來按摩﹐或者達到生理上神經線放松的功能﹐進而強化心理健康。當他一開始接触這玩意儿時﹐戰戰競競的﹐不習慣在光天化日下躺在床上﹐更不曉得這玩意儿是什么機關。可是﹐過了几次﹐他逐漸了解這是一個怎么樣的東西時﹐只見輪到他躺在床上時﹐他的雙手就平放在床的邊緣﹐手掌向下﹐輕輕地移動著﹐臉上一副很陶醉的樣子﹐似乎是在感覺那振動的力量帶給他無比的舒服。

他終于找到了另一個能滿足他的刺激。雖然他依然會有自捏脖子的自虐行為﹐但明顯的﹐這種舉動的次數已由最初非常地頻密(一分鐘三四次)降至后來的每小時兩三次而已。

Friday, December 01, 2000

能聽能唱的“聾啞”小女孩

最近看了一部澳洲的電影--Amy。電影里的女主角是一名小女孩Amy﹐在她三歲時她依然會說話且聽得到聲音﹔但經過一場意外后﹐她從此變成“聾啞”小孩了。她的母親費盡心思為她找尋治療的方法﹐最終是她的鄰居--一名“不務正業”的音樂家發現原來Amy其實是聽得見聲音的﹐而且更有趣的是她只聽到音樂聲如歌唱与樂器聲﹐卻聽不到人們說話的聲音。而且她也能夠唱歌﹐還會用歌唱來表達自己﹐但就是沒有辦法說話。后來心理學家才發現Amy“誤以為”是她自己害死了當歌星的父親而造成心理障礙﹐繼而無法開聲說話和聽見說話聲。

說實在的﹐這電影在誇張嗎﹖現實中真有可能會發生這種只聞歌聲而不聞說話聲﹐只唱不說的情況嗎﹖從音樂治療的角度來看﹐這是絕對有可能的。暫且撇開心理的那一方面不談﹐單單是說話和唱歌這兩種聲音﹐就有很大的差異了﹐主要在于頻率和振幅都不一樣﹐再加上唱歌是由最基本的旋律和節奏所組成的﹐所以唱歌和說話是真的有天淵之別的。也正是因為這個道理﹐音樂治療是适合讓聽覺有障礙的人參与和進行的。原因就是因為不同的樂器聲﹐歌聲﹐說話聲等其他聲音都有各自的頻率和振幅。一個聽覺有障礙的人可能聽不見口琴聲﹐但卻可能聽見小鼓聲。

若把心理因素考慮在內﹐情況又會怎樣呢﹖劇中音樂家与小女孩在“談話”時﹐都是用唱歌的方式。當時﹐我記得電影院里的人雖然不多﹐但几乎都笑了﹐我猜想他們笑的原因也許是因為這種“談話”方式有些滑稽。的确﹐在我們這個時代﹐這種溝通方式似乎太多此一舉又太搞笑了﹐但卻不能否認說這種溝通方式也有它獨特的效果。可能我們都已經習慣了用言語來溝通﹐來表達頭腦里的意識。若要我們用歌唱﹐我想就考倒我們了。相信大家都記得無論是從書中或電視電影中曾經看過中國舊時代的一些人們習慣用唱歌來對話。我最記得尤其在一些有山有水的地方﹐一個人在唱山歌﹐當有其他人聽到他的歌聲而有意与他交個朋友時﹐就會同樣地用歌聲來表達善意。

這種溝通方式其實就是音樂治療里的其中一項基礎--人為什么要唱歌﹖“唱歌能令人快樂起來”﹐“唱歌是為了娛樂別人”等的答案并不少見。可是在最原始的時候﹐人到底為什么要唱歌﹖為什么唱歌能讓人快樂﹖因為它能夠把心里壓著的話語都傳達出來。大家都知道藏在心中的話不說出來﹐是最痛苦不堪的﹐可是就怎么能夠把話坦蕩蕩地說出來呢﹖所以就用唱的﹐把心中快樂的﹐悲傷的﹐不忿的﹐失望的﹐期待的﹐憤怒的等情緒一一傾泄出來。曾經有一項研究這么報導說自信心低的人在說話時比自信心高的人較少用“我”這個字﹐而當他們進行音樂治療時﹐特選了一些有“我”字且是有正面意識的歌曲鼓勵他們多唱﹐發現能夠幫助他們提高自信心。与其要他們說一百次的“我一定可以做到的”﹐不如邀請他們唱唱“壯志在我胸”和“我的未來不是夢”﹐效果也許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