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與樂之間

記載音樂治療的點點滴滴...

Name:
Location: Kuala Lumpur, Malaysia

Friday, June 29, 2001

平凡的歌,不平凡的感受

多年以前,我曾在一本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曾和读者分享过一首歌曲。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依然有个欲望想和大家分享这首歌 Flying Free。这首歌的词曲都是由 Don Besig一手包办,而他到底是谁,是哪一国人,我至今仍不知道,只知道他所创作的这首歌鲜为人知,但却让我深深感动。可惜,我无法让大家听到这首歌,只能在此简略描写。它是一首很简单的曲子,C 大调,曲子分三个部份,每个部份的旋律都是一样的。作曲家特别安排横笛(flute)作为这首歌的主要乐器,伴奏则是用钢琴。我曾经在一次宴会中和几位同事分工合奏并合唱过这首歌,那是一个难忘的经历。一边负责弹钢琴的我,一边聆听著它富有意义的歌词,心中泛起不限涟漪。当初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吸引我的是它简单且朗朗上口的曲调,可是后来最令我欣赏的并不是它的曲,而是它的词:

There is a place I call my own, where I can stand by the sea
And look beyond the things I've known, and dream that I might be free
Like the bird above the trees, gliding gently on the breeze
I wish that all my life I'd be without a care and flying free
But life is not a distant sky, without a cloud without rain
And I can never hope that I can travel on without pain
Time goes swiftly on its way, all too soon we've lost today
I cannot wait for skies of blue or dream so long that life is through
So life's a song that I must sing, a gift of love I must share
And when I see the joy it brings, my spirits soar through the air
Like that bird up in the sky, life has taught me how to fly
For now I know what I can be and now my heart is flying free

也许看了它的词,您并不觉得怎么样,甚至会觉得这么三段歌词,实在是再也普通不过了。对,词非常平凡,可是一个人的心境,梦想,生命,都在海洋,天空,小鸟,云朵,雨,微风等等这些自然界的东西衬托出来了。歌曲里头没有什么大道理,讲的都是你我早就已经知道的,了解的。比如“我祈求我的生活没有忧虑”,“我无法希望我可以在没有痛苦中航行”,“生命是一首我必须唱的歌,一份我必须分享的礼物”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早已明白的,不是吗?可是,当挫折来临时,或是面对著种种考验时,又有多少人能想起这些话语来激励自己,让自己好过一些呢?

有人说这首歌很悲;有人对这首歌无动于衷;有人不喜欢它重复的旋律;有人说这首歌是生命的写照;有人喜欢它的简单和朴实;有人觉得它有激励的作用等等。而你,又有那种感受呢?

Friday, June 22, 2001

深藏不露的她

有些人深藏不露,这句话一点也没错,就连一些生心理受到创伤的病人也不例外,因为我从其中一位病人身上得到这个启示。她只是我音乐治疗小组中的其中一位成员,长得矮小,有个较臃肿的身材,脸上挂著一副四四方方的眼镜,头发上总会戴著一些饰物。听说她是在一场意外中脑部受到严重创伤而导致生理的一些缺陷,比如她的左眼已经瞎了,右眼的视力也不强,需靠眼镜来维持视力。她的呼吸系统也不太好,常常都会听到她挣扎著的强烈深呼吸。最有趣的莫过于她不时地都表现得很累,无论是早上或晚上,她都毫不厌倦地睡著。这也许是因为药物发挥效力后所产生的副作用吧。

刚开始进行音乐治疗时,不太熟悉她的体质和能力,所以不忍心叫醒她,只由得她在椅子上“钓鱼”。纵然在场的护士都习惯性地偶而喊她的名字,她总是支吾一声,换个姿劫,又进入了梦乡。因为担心害怕在场的音乐会吵醒她,使她难受,所以我和另两位同学都很识趣地离她远一点。直到有一次,一个浑然不同的情景出现了。那一天,我们带去的音乐比起平日要算是较轻快,而且背景穿插著一些鼓声。而且,由于我们进行得蛮愉快的,有些得意忘形,声量也顺势提高了。没想到坐在椅子上会周公的她,脚尖部份开始轻踏著地板上,和曲子的节拍完全配合起来。同学和我看到这样的情况,赶紧抓住机会,给她许多鼓励和赞美,在旁的护士也配合我们直称赞她的本事。经我们这么一哗,她的嘴边忽然露出一个会心的微笑,跟著双手也“舞动”起来了。

自此之后,每次在进行音乐治疗时,我们都会叫醒她,这个使她清醒的任务就成了我们对她的一个目标。因为她的视力非常弱,我们根本无法使用任何视力效果,让她得一些视力上的刺激以保持她的清醒。因此,音乐就成了唯一的“武器”。当然,强劲的音乐要使她保持清醒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可是总不能不顾及其他成员的喜好。后来,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经常在她身边弹奏音乐,那就算是比较柔和的音乐,她都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振动力。再不然,我们就让她体会一些触觉的刺激,比如丝巾,乐器等等。虽然这些方法并不能一百巴仙奏效,但至少每一次的治疗过程中,她有大部份时间是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唱什么,弹什么,谈什么......

Friday, June 15, 2001

街头的音乐

走在吉隆坡市中心一带,尤其是靠近友族比较多的地点如Jln. T.A.R., 或者是富都车站,有一幕是我从小到大都依然会看到的情景,那就是好几个有视觉障碍的友族同胞在天桥上或街道上弹著或敲著一首首的音乐,来换取一点温饱。以前小时候,经过这些地方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皱起眉毛,恨不得可以马上伸起双腿,拔腿就跑,为什么呢?当时年纪小的我也不明白,总之看到这样,心里就会有种抗拒的感觉,这种抗拒在短时间内变成厌恶的心情。也许在不喜欢那种音乐的情况之下,渗杂了一些鄙视的心态,所以造成心里不舒服的感觉。

长大之后,经过这些地方,情况还是一样,心里的感觉却起了不一样的反应。当然,我依然不喜欢那种音乐,特别是从那小小的键盘所发山来的声音,总是让我觉得刺耳。可是有好几次,我坐在离他们不远处等人,耳边听到的除了是交通繁忙的声音之外,就是他们好几个人配合得天衣无缝所弹奏出来的音乐。虽然不喜欢,可是以前那种厌恶的感觉已经烟消云散了,反而感觉有些庆幸,因为至少在平日忙碌的都市生活里,我们还可以听到一些自然的乐器声。我自认不会欣赏友族的音乐,对友族的音乐更是毫无认识,但那几位朋友所演奏的肯定是属于友族同胞的音乐,我想对于友族同胞本身来说,那些都应该是耳熟能详的音乐,不知道他们在听了之后,心里的反应会是什么?

留美期间,碰到在街头卖艺的音乐家也不少,大多数都是男生,不是手抱著一把吉他,就是脖子挂著一支萨斯风(Saxophone) ,当时听到的,都是一些本身不熟悉的音乐,心想应该是他们当地的音乐,不然就是他们自己本身的创作吧。记得当时听到这些音乐的心情是相当舒服的,看到他们如此地投入演奏每首音乐,心中不禁一凛,便有股冲动地想把手里握著的铜币抛入他们面前的帽子里,感谢他们让我的心情舒服起来。后来,没想到在美国的这段期间,我竟然有机会成为“街头卖艺”的一份子。那一学期的实习医院离学校很远,必须转换地铁和公车才能到达,一路上耗时约一个钟,德国同学和我常常在地铁里一面弹吉他,一面唱歌,只为了要充分准备每一次的实习。结果我们在害怕干扰别人的情况之下弹弹唱唱,不时地压低著声量,但邻座的朋友都会投以我们友善和鼓励的目光,似乎在给予我们肯定。有一次还碰过一位黑人朋友,他在离开地铁时对我们说:“这是我第一次在地铁里感觉这么舒服,有免费的娱乐,谢谢你们让我这个短短的旅程如此精彩,真希望还能再碰到你们。”他的这一句话比任何东西都来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如今,我终于明白在街头弹弹唱唱的人并不渺小,他们也许会让有些人讨厌,但同时他们也会让有些人感激,只因为他们的音乐在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需要:这些音乐有时适合你,有时适合他,而有时适合我。

Friday, June 08, 2001

猜心

一直以来,我都对精神病患有著莫名的抗拒,不是说我讨厌他们,但就是能免则免,尤其是在以前实习的时候,一碰到精神病患我就自叹倒霉,奇怪的是当时周围的同学几乎清一色的首选对象都是精神病患。终于有一个学期,我的实习对象就是精神病患。这批精神病患不住在医院里了,他们大多都已从医院里出来,正在康复当中,有些还在定期吃药,而我去服务的那间中心就是特别为这些病患而设的,称为精神病患疗养中心。病患每天都这间中心去,中心都会提供一些康乐活动或轻松的工作予他们,让他们在患病期间,不但身心受到照顾,而且也不愁温饱。

记得当时进行音乐治疗的病患相当的多,常常都会把房间挤得水泄不通,后来甚至要采取限制人数的制度,可见大家都慕“音乐”之名而来。我和一位同学同心协力,为的只是要将最好的音乐治疗服务提供给他们,所以常常都绞尽脑汁想出一些音乐活动来。这群病患外面看起来和常人一样,其中有些的音乐细胞还要比我们两个人的强,像有些会弹吉他,弹钢琴,有些是鼓手等等。有时候我们弹吉他时,弹到中途,竟然有病患说“你的吉他没调好....”,“这个和弦好像不对....”等等。正因为如此,同学和我两人所承受的压力是特别的高。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莫过于这一项活动:猜猜我的感受。我们把各种不同类型的感受或心情分别写在卡片上例如高兴,伤心,生气,惊喜,平静,害怕,紧张,讨厌等等。我们再把病患分成每三人一组,每组分别抽得一张卡片,上面写著一种感受或心情;再由三人去讨论怎么用乐器去表达那个感受或心情。当其中一组用乐器“弹”出那个感受或心情时,其他组别便可以去猜测那一组所抽得的感受或心情。开始准备这项活动时,我担心病患会觉得它太幼稚,太无聊。后来才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病患不但喜爱这项活动,而且也从中学得许多关于情绪方面的知识。也许表面上看起来,这项活动平常又简单,没什么大不了,可是在经过几次的活动进行后,我才了解这活动里面所涉及的层面有多广。首先,病患在抽得一张卡片时,需要先想想这种感受是怎样的,发生什么样子的事会触发这种感受呢,拥有这种感受时我会怎么样,如果要我表达我会采取什么方法,现在要我用乐器表达我会选择那个乐器,我会怎样用这个乐器“弹”出这种感受呢......等等的问题。这不但使他们有机会去思考各种感受和心情,更能启发他们思考应对这些感受的能力和方法。

在进行了几次后,以上所提的感受或心情对病患来说已没有什么挑战性了,因此,我们加插了许多更高难度的感受如沮丧,心疼,兴奋,愤怒,厌恶,恐惧,享受,满足,不忿,压迫,空虚等等。病患并没有因此而吝于参与,反而视它们为挑战,大家猜得不亦乐乎。

也许大家很难想像究竟感受怎么跟乐器联合在一起。在选择乐器的时候,这已是一门学问了。比如说,空虚的感受可以用什么乐器来表达呢?若是我,我第一个联想到的乐器就是梆子,因为梆子的声音听起来很硬,没有回音,感觉很空;反之,我不会去选择摇铃来表达空虚。可是,这些都是我个人的想法和感觉,别人也许会有异议。用乐器表达出来的感受是见人见智的,因此这个游戏没有所谓的对抑或是错,因为它完全是依个别而定。所以也不会有人会说:“嗯,快乐不该是这样子的弹法,应该是....”,这个游戏另外强调的就是学习尊重别人的感受。

Friday, June 01, 2001

叮咚锵

那天早晨,每星期上巴刹一次的我,依如往常地到巴刹绕了一圈。也许是习惯了这个自小就熟悉的巴刹,所以不太去留意周围的事物。但那一天,有一个摊位的摊主却引起我的注意。他是个卖厨房用品的中年男子,货品不多,主要都在卖锅子。引起我注意他是因为路经他摊位前,只听见一些很有节奏的“交响乐”,可是却怎么也说不出那些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后来一看,才发现摊主的双手各拿著一根筷子,在他不同大小,不同种类的锅子敲击著。他的神情很投入,若不稍加注意,我还真以为他是在卖艺的。

看见这位摊主,让我想起一个小玩意儿:拿几个玻璃杯子,各装著不同容量的清水,再用筷子或笔之类的东西敲著,每个玻璃杯子都会发出不同的音高。相信大家在以上这个玩意儿都不会感到陌生,不论是亲身体验,或是从电影电视节目里都曾见过。

除了小玩意儿之外,我还记得大学时候的其中一堂敲击课,除了学习各种不同类型的敲击乐器,在年终大考时,更是有趣极了。教授要我们发挥创意,用不是公认为乐器的物体来敲击,再把这首自创的敲击乐写下来和大家分享。听到这个形式的大考,我还真的不太相信,更不晓得教授会怎么评分。只记得当时回家后,把书本,铅笔,尺,罐头,碟子,碗,纸袋,水瓶,纸张等都搬出来,整个晚上就只为了要作出一首“非凡”的敲击乐曲。我这个举动,连室友都急不及待地坐在我面前,等著目睹一场“精彩”的表演。后来和室友谈起,无意中聊到中国人传统家庭里吃饭时,如果小孩子用餐具敲打碟碗,都会受到长辈的责骂。可是室友和我都觉得这个考试实在太棒了,不但可以刺激我们发挥创意,而且还帮助我们“发泄”心里的情绪。

从这个敲敲打打的活动里,唯有曾经尝试过的人才会真正了解它其中的力量。无论敲击出来的是什么声音什么节奏,它都是最原始的,最真挚的,只因为它是在非常随兴的情况下作出来的。就像那位摊主,他可以在一个喧哗声四起的巴刹里独自一人“陶醉”在他本身的敲击乐曲里,不但娱己,也可以增进自我的身心健康。很多时候,一个人内心有许多心情沉淀著,都不习惯将它们表达出来,这些无论是愉快,悲伤,愤怒,委屈,羞耻,满足等等的心情,不是被我们压抑著,就是隐藏著,甚至有些还被我们“遗忘”了。可是在随兴的敲敲打打中,这些心情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乐曲里,一并地表达出来。

如果有一天,您有这个机会的话,不妨也试试那个考试,真的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