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與樂之間

記載音樂治療的點點滴滴...

Name:
Location: Kuala Lumpur, Malaysia

Tuesday, July 26, 2005

分享之一 ~ 夢開始的地方

夢開始的地方

曲: 童安格 詞: 童安格, 蘇來

浩翰夜空遙遠的角落
掛著一顆藍藍的星球緩緩的轉動
春夏秋冬一切好像不會更動
但就在你我不經意之中
最美好的已失落

當浮雲拒絕了陽光的問候
還有多少溫暖在你的心頭
當星星已不再出現在夜空
你還有多少夢想多少希望

水中來塵里去生生不息
生命就像蜿蜒的江河慢慢流過歲月
人來人往有些愛永不更改
在你我忘了珍惜的時候
最美好的已遠走

能不能把碧綠還給大地
能不能把蔚藍也還給海洋
能不能把透明還給天空
從夢開始的地方一切還給自然


---------------------------------
第一次聽就有舒服的感覺. 至今這種感覺依然保留著.
也許是喜歡大自然的關系, 一切都很親切.
生活累的時候, 聽了就像有股清流, 心情也沉澱了...

整理

終于將以前的文章整理了. 一共有46篇.
想重新提起筆再寫和音樂治療有關的事, 卻擔心時間.
或者隨心吧, 想寫就寫, 沒有限制.

Friday, November 23, 2001

特殊孩子

對于一些比較特殊的孩子, 我總會盡量地提醒自己他們是特殊的, 和別的孩子不一樣. 可是, 耳邊迴蕩著的卻是教授說過的一句話--他們雖然在某方面是特殊的, 可以列入特殊孩童的行列里, 但別忘記他們還是孩子, 還是會有頑皮的一面, 和別的小孩是一樣的.
他六歲了, 有著非常強壯的体格, 超級好動的性格讓周圍的人都無法靜下來, 必須和他一起活動.經過了几次的音樂治療, 他逐漸能夠慢慢地減少過動的行為, 尤其在音樂治療里都能充分和我配合, 參与活動. 他最喜歡海洋鼓了, 往往我總會將他最喜歡的安排在最后一項活動, 讓他有個好的結束. 可是, 最近的几次音樂治療中, 他又故態萌芽了, 短短的三十分鐘里都無法安靜地乖乖坐在椅子上, 又是鬧又是喊, 他也許知道我可能會將海洋鼓拿出來以制止他這些行為, 但我并沒有這么做, 与其讓他得逞, 不如讓他了解這些又鬧又喊的行為是沒辦法行得通的. 后來的一次,他一進來房里就乖乖地坐在椅子上, 用雙眼直看著我. 一見到他如此乖巧地坐著, 我急忙拿出海洋鼓, 一面彈著一面稱讚他, 他竟然瞇著眼對我笑了笑. 有時候, 他還會故意做出一些令人氣惱的行為如躺臥在地上, 懶散地斜躺在椅子上等等, 然后偷偷看看我的反應. 當我稍微板起臉孔皺起眉頭時, 他就會連忙伸直身体, 趕緊坐好.
另一個七歲的小孩, 雖然語言表達能力不太好, 但他同樣地會查顏觀色來表現. 當我打開鋼琴讓他彈時, 他總是輕輕地用兩只手指彈, 然后慢慢地將力度增加. 如果我不動聲色, 他就變本加厲將畢生的力氣都使出來彈鋼琴. 若我在他開始"發作"時就稍微皺眉頭或用較重的語氣說不可以時,他就會保持著聽話的一面.
教授的那一句話, 我是直到后來才明白它一點也不假. 他們的特殊常常令我會不知覺地用較柔順的語氣來應對, 可是原來我始終忽略了孩子還是孩子, 他們的本性不會因為某方面的特殊而改變.

Friday, November 09, 2001

海洋鼓的遐想

第一次見到海洋鼓(Ocean Drum)這個樂器, 是若干年前的事了. 當時是在系上的樂器室里. 裝滿樂器的房里, 寸步難移, 而且自己還是個新生, 戰戰兢兢的, 生怕一不小心, 就會碰到那些昂貴的樂器. 結果越擔心, 就越容易闖禍, 我往后一退, 腳就踢到了這個站立著的海洋鼓. "莎..."的一聲, 海洋鼓倒了下去, 我被嚇得魂飛魄散. 后來定一定神, 才發現這個樂器充滿了神秘感.
圓圓的海洋鼓, 大概有三寸的高度. 其中一個表面是透明的, 所以可以看到在海洋鼓里滾動的小珠子. 其他的表面就印上許許多多及各式各樣的魚儿. 一般上, 只要雙手抓住鼓的兩側, 輕輕擺動, 就可以聽到海浪的聲音, 聲音的逼真程度視雙手的控制而定, 甚至熟練的人還可以使人分辯出是波濤洶湧還是風平浪靜的海浪. 更棒的是當你將它放在某種光線底下時, 看到的仿佛是在海底觀看陽光的那種感覺.
唸書時, 多位學長曾說過海洋鼓是有自閉傾向孩子的最愛. 他們沒有給予特別的案例, 只說是憑經驗察覺的. 后來, 才發現不只是學長們這么說, 原來在音樂治療里, 有個不成文的說法, 對于有自閉傾向的孩子, 肯定要讓他試試海洋鼓. 至于是什么原因呢, 可能是它獨特的聲音, 也可能是鼓里滾動的小珠子, 也可能是其他我們不知道的原因. 在我個人所接触的自閉傾向孩子里頭, 几乎有90% 是對海洋鼓有特別喜好的. 許多不能安靜下來的孩子一看到海洋鼓, 就乖乖地坐下等待著我將這樂器拿到他面前. 許多從不与人作眼神交流的孩子一接触到海洋鼓, 都能目不轉睛地看著里頭的小珠子. 還有更多的小朋友對海洋鼓愛不釋手, 怎么說呢, 他們對著海洋鼓可以持續地對著好几十分鐘, 每當我要將海洋鼓拿走時, 總得上演一齣 "難分難舍" 的戲.
當然除了有自閉傾向的孩子們之外, 還有許多人也很喜歡海洋鼓, 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它平靜的聲音能松弛緊張的心情, 而澎湃的聲音能表達心中激昂的情緒, 掌控權全都在自己的手上, 非常自由. 如果你有機會, 不妨到樂器店找找這個樂器, 見識一番.

Friday, October 26, 2001

給自己做音樂治療--一千零一個願望

你的第一千零一個願望會是什么? 唔...,我還沒想到. 其實它只是最近時下流行的一首歌而已, 為什么我會對它如此著迷呢?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時, 是在一個夜深人靜且下著細雨的晚上, 當時我正準備要寫許久未碰的日記. 收音機播出這首歌時, 心里有無限的感慨, 只因很久都沒聽到像這樣的歌了. 也不知道是為什么自己會鐘情于這首歌, 或許是它簡單的旋律加上充滿著青春氣息的歌詞吧. 更特別的是歌曲里穿插了一段很熟悉的旋律. 這段旋律是巴洛克音樂家巴哈所作的一首小步舞曲, 有人說它是首儿歌, 我并不清楚是否有人改編成儿歌了. 由于最近教琴時學生頻頻彈到這首舞曲, 本來對它已有點厭倦, 但一聽了這首歌里所改編了的, 覺得煥然一新.
身邊的朋友聽了這首歌, 有的說會回想起中學的時光; 有的說整首歌很可愛, 因為中間有一段 "儿歌" ; 有的說某句歌詞寫得很捧; 有的說很 "青春" ; 有的說很幼稚; 有的說歌中的意境和我們的現實中差得太遠; 有的說......
其實每個人聽了這首歌都會有各自不同的感受, 縱使聽了多種不同的正負面感想, 我依然對這首歌情有獨鐘, 有著一種難以形容的好感. 尤其很喜歡歌里的第一句歌詞: "明天就像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 什么滋味, 充滿想像" . 寫得真貼切, 符合了自己最近的心情, 可能是近日整個世界的動蕩不安, 心情有些低落, 對未來感到有些恐慌, 對生命感到無常, 因此這短短的一句歌詞就能勾起我很深的思緒. "就算天再高那又怎樣, 踮起腳尖, 就更靠近陽光" 這一句寫得也很有意思, 可能對于許多踏入社會已久的成年人來說, 這一句歌詞似乎只是拿來安慰人的話語, 在現實中已經顯得沒有價值了. 仔細想想, 十年前的我有多少夢想, 又有多少夢想是已經實現的抑或是遺忘的. 十年前的我碰到挫折時是不是就想到如歌詞里頭所說的只要 "踮起腳尖" , 就更靠近夢想; 而如今的我是不是不再有這般正面的想法, 反而越來越悲觀呢? 每天一塵不變的生活早已讓人忘了感動, 當我們年紀越大, 就越容易忘了當年的夢想, 而這些當年聽起來又積極又純真的激勵話語如今也變得不堪一擊了. 有機會的話, 將自己的心態轉移到許多許多年以前, 用當時的心情來聆賞這首歌, 用當時的心境來聆賞這首歌, 我相信也許會有一些感触, 至少會有一絲感動.
一千零一個願望
明天就像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 什么滋味 充滿想像
失望是偶爾撥不通的電話號碼 多試几次 總會回答
心里有好多的夢想 未來正要開始閃閃發亮
就算天再高那又怎樣 踮起腳尖 就更靠近陽光
許下我第一千零一個願望 有一天幸福總會聽我的話
不怕要多少時間多少代價 青春是我的籌碼
oh...我只有這一千零一個願望 有一天幸福總會在我手上
每一顆心都有一雙翅膀 要勇往直前的飛翔 沒有到不了的地方

Friday, October 05, 2001

行為的表達

接触過蠻多自閉症患者, 他們常常都會有一些非常与眾不同的行為, 而這些行為有時被專家分析的徹底, 有些則隨便帶過, 草草了事. 當然, 不是每個自閉症患者都會呈現出千篇一律的行為, 但其中有一種行為在自閉症患者之中蠻普遍的. 這就是將雙手蓋住耳朵. 這種不定時的行為的确引人深思, 為什么他們會有這種行為呢? 暫且將這問題撇開不談, 先請你做個小小的試驗.
第一. 閉上你的眼睛, 十秒鐘后, 再張開眼睛看看.
第二. 用手捏著鼻子, 十秒鐘后, 再松開手.
第三. 用雙手蓋住耳朵, 十秒鐘后, 再松開雙手.
進行這三個小試驗時, 請你注意過程中的感官變化. 比如說, 閉上眼睛時, "看" 到什么; 張開眼睛的第一刻,感覺如何; 捏著鼻子的時候和放開手的差別如何; 蓋住耳朵所聽到的和松開雙手所聽到的有何差異等等. 有專家說自閉症患者之所以會有這些舉動是因為他們享受這些刺激, 并且也樂意 "觀察" 這些差異.
我常常因為好奇, 所以就模仿一些自閉症患者的行為, 藉而想更了解他們之所以做出這些行為的原因. 因此,我也做了以上的試驗, 發覺原來用手蓋住耳朵不只是可以遮掩著不想聽的聲音. 更惊訝的是還可以在遮掩的當儿, 把某些聲音聽得更清楚一些. 我還感覺到某些本來比較遙遠的聲音似乎變得比較靠近一些. 若再深一層去研究, 模仿一些自閉症患者更深入的行為, 如果用雙手輕拍耳朵, 除了可以聽到一些 "拍, 拍, 拍" 的聲音之外, 還可以對外界的聲音有著一種介于聽到和聽不到的感覺. 當然, 它也許不像平時聽聲音般如此舒服, 可是,我總覺得那是另一種不同的境界, 尤其是如果將自己喜愛的音樂放在這種情況底下聽, 這種感覺真是非筆墨所能形容的. 雖然自閉症患者這種特別的行為是不受鼓勵的, 但有時候, 我卻從他們的這種行為中理解到原來他們是不喜歡某些聲音的. 也有些時候, 他們要 "說" 那種聲音來得不是時候, 他們不想聽. 更有些時候, 原來是因為聲量的大小使到他們有這種反應. 一旦把聲量轉小, 他們就會慢慢地放開掩住耳朵的雙手. 我們常人不能了解自閉症患者的世界, 更不能夠明白他們的行為, 唯有不斷地在每次的治療中學習和試驗, 以求達到更佳的效果.

Friday, September 28, 2001

他的玩具車和自動豎琴

他帶著一副厚厚的眼鏡, 長得并不高, 走路時總是慢條斯理. 就因為他視力不好, 所以走得特別慢, 也因此常常喜歡用手去感覺周遭的一切. 雖然已經四十几歲了, 他依然童心未泯, 手上總愛抓住小小的玩具車, 也許是一種安全感吧. 他, 先天性弱智, 不會傷人, 但一旦發起牌氣來, 可是會有不可想像的后果. 他非常喜歡拍打別人的肩膀, 而且還是由輕而重, 至少三下, 最后的一次通常是最重最痛的. 我首次見他時, 第一個感覺是有點噁心, 因為他總愛用沾滿口水的雙手來碰人. 他同樣地也愛拍打我的肩膀, 常常會痛入肺腑, 所以我必須學會在他拍的第一下和第二下時趕快逃離他的 "魔掌" , 不然就得受苦好几天. 由于他的視力問題, 大家一致都認為他對于聽覺享受該會特別喜歡, 因此就讓他加入我音樂治療小組中的其中一組.
他剛來的前几次, 我都快瘋掉了, 因為他把整個小組搞得一團糟. 第一次, 他照樣地將沾滿口水的手貼在同伴的手臂上, 惹怒其他組員; 第二次, 他非常用力地敲著錢鼓, 极大的聲量使到同伴們high起來, 跟著一起喧鬧;第三次, 他不知怎的尿尿在褲子, 費了我几十分鐘替他清理. 他連續几次搞了破壞, 我真的有點惱了, 在盤算著究竟要把他留下還是 "踢他出局" . 結果就采用了一個月的試用期, 看看他的表現. 在這一個月中, 他依然故我, 愛騷亂其他組員, 甚至有那種唯恐天下不亂的態度, 但卻有几次讓我對他刮目相看. 每當我在彈著自動豎琴(autoharp)時, 他用耳朵伏在琴上方, 很用心地在聆聽著優美的聲音. 后來我堅持要他自己彈, 他因為太喜歡自動豎琴的聲音, 所以連平日最愛的玩具車也忍心放下, 專心用手撥弄琴弦. 這就是令我滿意的第一步了.因為每當要讓他放下心愛的玩具車時, 他總會大發雷霆, 沒想到自動豎琴能令他心甘情願且自動地放下玩具車,實在是太棒了. 除了自動豎琴之外, 他最愛的樂器還有雨棒, 每當我將雨棒放在他耳邊上下轉動時, 他一副陶醉在其中的樣子, 不但不騷擾其他組員, 而且連他自己也安靜下來了. 另外他也愛錢鼓, 一拿起錢鼓時, 就拼了命似的大力敲打, 雖然他會影響到其他組員, 但后來我卻發現在敲打之后, 他變得溫和一些, 連平時拍打別人肩膀的力度也減輕了不少, 可能是因為都把力氣在敲打錢鼓中使完出來了. 基于以上這几個他在音樂治療里受惠的理由, 我說服了自己, 讓他繼續留在音樂治療小組中. 再過了几次的治療后, 他在治療中可以完全不顧玩具車的存在, 很自在地和我及其他組員敲敲彈彈, 很快活的樣子. 更有趣的是他已被 "訓練" 成一走進音樂治療室中, 就會把玩具車放在一個桌面上, 到了我們唱畢再見歌時, 他才將玩具車又抓在手中. 這是我對他最滿意的其中一項進展.
可惜, 由于一些預想不到的因素, 使到他迫不得已得離開我的小組. 無論如何, 雖然他只是進行了短短的几次治療, 但音樂治療對他的幫助還是有目共睹的.

Friday, September 21, 2001

從音樂情緒反應看生活

先請看看以下的形容詞:
高興, 傷心, 興奮, 憂慮, 緊張, 輕松, 痛苦, 失落, 沮喪, 失望, 生氣, 憤怒, 滿足, 委屈, 害怕, 沉重, 恐怖, 平靜.
相信你不會對這些形容心情的詞感到陌生吧, 反而應該有能力告訴其他人這些形容詞的意思. 如果要用言語來表達它們的意思, 我想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但如果要選擇以下其中一種樂器(比如錢鼓, 手鈴, 小鼓, 沙球, 鐵琴, 吉他, 鋼琴, 口琴, 木笛, 哨子等等)來"彈"出這些心情, 你是否有種不知所措的感覺呢? 心里會不會一直問說怎么"彈"呢? 許多人會絞盡腦汁地去思考該選什么樂器, 選了之后該怎么彈. 思考得越多, 就越不曉得怎么下手了.
那天帶領著一群小學生在玩以上的這個活動時﹐發生了許多小插曲﹐得以讓我深思。一個女學生拿到“生氣”這張卡片時﹐便自告奮勇地要出來“表演”一番。她拿了錢鼓﹐非常謹慎地敲了几下﹔于是一位男同學便立即爆出一句﹕“都不像的﹗”頓時女同學臉一陣紅﹐很委屈的樣子。這短短的四個字--都不像的--馬上讓我心沉了下來﹐原來自小我們的孩子就被“熏陶”說生氣要有生氣的樣子﹐生氣一定要有爆炸式的氣氛。原來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在建立起對情緒的一個標準。選擇靜靜且慢慢地將心里的生氣表達出來﹐原來是不受認同的。難怪有時候﹐在面對著犯規了的小朋友說我很生氣他的行為﹐他竟然用一種疑惑的眼神看著我﹐原來他的心里在懷疑我跟他開玩笑。我們的社會“教導”了我們生氣時不選擇用平靜的語氣來表達﹐而“必須”用火藥味极重的語氣來發泄。
有另一個男同學在拿到“委屈”的卡片時﹐在選了一個樂器后站在大家面前先閉上眼睛﹐大概過了三秒的時間才“彈”出他的“委屈”。他是唯一一個閉上眼睛的﹐我問他為什么﹐他說要先去感覺才能“彈”得真實。我被他的答案震憾了一下﹐同時也覺得很慚愧﹐因為第一個出現在我腦海里的問題是“我有多久沒有閉上眼睛﹐好好地去感覺自己的心里﹖”就連三秒的時間﹐我也無法做到﹐這同學的答案正如當頭捧喝﹐敲醒了我。忙碌的生活原來讓人迷失自己﹐失去自我﹐整顆心就像一粒氣球﹐飄得很遠很高卻忘了如何照顧自己﹐脆弱的只需要一根針就能將它粉碎。
有一組同學拿到“滿足”的卡片﹐要求我換另一張給他們。我不明白﹐后來才知道他們認為要彈出“滿足”的感覺非常困難﹐我想了很久﹐“滿足”對于小學生來說﹐難度是不是太高了﹖問他們知道滿足是什么﹐似乎沒有人回答﹐要他們用滿足造一個句子﹐也沒有下文。是不是現在的生活安定和舒适﹐使到我們不再用“滿足”這個詞﹐甚至不曉得如何去感覺這份滿足﹖
以上几個小插曲引發我想起了種種﹐不知道你是否也有同感﹐甚至是更深的感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