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與樂之間

記載音樂治療的點點滴滴...

Name:
Location: Kuala Lumpur, Malaysia

Friday, August 31, 2001

記憶庫里的音樂

前陣子碰到一個正值年華的女生, 她因一場意外而失憶了, 車禍以前的事她都記不起來, 這包括了她的家人朋友, 總之十多年的事就好像被涂改液涂了一遍, 清除得一無所存. 然而, 當她一聽到某首歌曲時, 卻毫不費吹灰之力地說出歌手的名字, 甚至是歌曲的題目, 更夸張的是有些歌曲里的歌詞, 她還可以一字不漏地唱出來. 我給她做了一個小測驗, 播了一首流行度相當高的英文歌, 雖然不是她最喜歡的歌曲,但也是她喜愛的歌手之作. 當音樂一播出來時, 她就已經隨著音樂哼唱起來了, 唱的歌詞準確度高達90%. 后來, 我再播了一首廣東歌, 她憑著歌聲認出歌手是誰; 再來的一首華語歌, 她一聽之下也把歌手的名字說出來, 再一會儿連歌名也知道了. 對于她這樣的反應, 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她是假失憶; 可是, 在音樂治療里, 這樣的情況似乎并不少見.

以前處理過的老人痴呆症患者中, 有不少都有類似的狀況. 許多患者已經不記得自己的儿女, 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但卻仍然可以輕而易舉地唱出一些歌曲. 曾經碰過的一個年輕人, 也因被火車撞倒而導致大腦嚴重受創, 每次和他見面時, 總得三番四次地提醒他我的角色, 但一聽到熟悉的歌曲時, 他就表現得很棒, 縱橫几十年代的歌曲都難不倒他.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形呢? 我不是醫生, 無法用醫學的角度來解釋這個情況; 而在音樂治療里, 我們常歸功于音樂的力量. 舉個例子: 我們在小時候學的許多儿歌, 甚至是青少年期中所聽的校園歌曲或流行歌曲, 到了年老時, 只要音樂一響起, 那首歌的歌詞就像電腦直接輸入大腦的熒幕上, 嘴巴就可以直接唱出來了. 就像現在, 聽著小朋友唱著從學校里學來的歌曲, 我竟然一點儿也不陌生, 甚至有些還可以和他們一起唱. 所以, 我們不得不承認音樂在某些時候某個情況之下, 它就像一個烙印, 深深地刻在我們的記憶儲存庫里, 任我們怎么洗怎么擦, 它依然會牢牢地留在里面. 有時候, 我們還以為經過歲月的摧殘, 它會慢慢地從記憶中消失; 可是一旦熟悉的旋律再揚起時, 我們才發現原來要忘記一首曾經刻骨銘心的歌是有多困難的, 而且其實最難遺忘的還是和那首歌有過的心情.

Friday, August 24, 2001

是音樂的力量嗎?

我曾經碰過一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病人,四十歲的他,卻只有十二歲的体格,而且瘦骨如柴的他實在令人心折.他非常好管閑事,只要有任何一個病人搗蛋的時候,他就唯恐天下不亂似的大聲喊叫,常常事情都會被他搞得雞犬不寧.正因為如此,他沒有一刻是可以靜下來的,常"站崗"在走廊上"等待"著別的病人鬧事,然后就是他可以"發揮"的時候了.

他有發展障礙,天生就是這個樣子的,從來沒有說過一句話,只是在一些時候會發生"ah...ah..."的叫聲來告訴別人"有事情發生了."他最喜歡站在門邊,迎接每個進到病樓的人;雖然他這么"好客",但他卻是最害怕別人触碰他,就算是不小心輕触到他,他也可以大喊大叫老半天,像是天大的事一樣.其實他這些奇怪的行為,我們都已經習以為常,甚至可以說是已經"接受"他這個樣子了.然而,這個病人有一個非常不好的行為,一直都是我們感到頭痛不已的.他一旦發牌氣時,就會把身上的衣服一件件地脫掉,然后零散地扔在走廊上.大伙儿已經試過多種不同的方法,但依然沒有辦法讓他改善這個行為.后來,与其要應對他的行為,不如我們先應對他的情緒;也就是說減少他發牌氣的次數.

在一次無心插柳的機會下,我們竟然有了一些發現.身為這間病樓新上任的音樂治療師,我滿懷熱忱地要實行一個"音樂午餐"計劃,就是在病人們進餐時,我會選擇性地播一些音樂,以期讓減輕病人們工作的壓力,更希望能夠減少他們一些不良的行為.當時提呈這項計劃的時候,受到了不少嘲笑和白眼,更有人笑我白痴.最好,病漊的經理反而意外地接受了我的建議,讓我實行這個計劃.

計劃實行的最初兩個星期,我有些氣餒,因為不但沒有獲得同儕們的支持,而且病人們好像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反應和改善.但當它進行到了第四個星期時,我竟然發現這個病人進餐的時間較長了,他似乎每吞下一口食物,就會抬頭將耳朵轉向傳出音樂的方向.開始的時候,我還以為這只是個湊巧,可是沒想到之后在觀察他的時候,他都是有同樣的反應.更奇怪的是以后凡是午餐時刻,我走進餐廳時,他總會眼睜睜地看著我,有時候還會有似笑非笑的表情.這樣的情形維持了一段相當久的時間,后來聽同事說他最近好像有些"安靜"了,有時候就大喊大叫時,聽到別人的指示,他也會自動地靜下來.更令人惊訝的是記錄表上,他因發牌氣而脫掉衣服的次數也少了.

沒有人知道是什么讓他改善了他的行為,我也不敢肯定是音樂的果效,因為沒有實在的証據.但是,在我離開了這間中心后,沒有人再進行這個"音樂午餐"計劃,那時候,其實就是研究音樂對他的影響的最佳時機.可惜,我已無從而知了.

Friday, August 10, 2001

让音乐作你的导航

念大学时,常听见其他科系的同学以羡慕的口吻说:“你的作业好有趣哦!”我当时听了只觉得是他们随口而说,并不怎么放在心上,再加上我自己根本不觉得自己的作业有什么乐趣。但当完成了之后,才觉得原来是教授们用心良苦,费尽心思。如今回想起来,这些作业的确不但有趣,而且更让我加深了对自己的了解。

如果要你选不同的音乐或歌曲来代表你的每一位家人,然后再写出选择这些音乐的原因,对你而言,这是一件怎样的差事呢?当时的我接到这样一份作业,只觉得蛮好玩的,也没有仔细想想背后隐藏的含义。可是,当我真正静下来要开始选音乐时,才发现这份作业有多难。当然,我可以随便选几首;但,却没有办法好好面对自己。因此,在无法欺骗自己的情况之下,我就这份作业非常细心地想过每个家人和自己相互的关系,结果这份作业足足耗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完成后,才觉得这个“杰作”是用“心”去做的。那种感觉实在真棒!

如果你学过音乐,想想你学音乐的历程和心情,那曾经有过的岁月是如何渡过的呢?教授给的另一份作业就是要我们写一份自己的音乐历史,再从这些历史中分析它们如何影响自己。当然,在音乐治疗系里,每个同学都有一段音乐成长过程,因此所写出来的作业都是好几十页长的。这一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最“可怕”的是写完后,每个同学都要在教授和其他同学面前一起分享所分析出来的结果。刚开始的时候,我还觉得是件简单的任务,可是没想到,越深入地去想,越发现原来当初自己学音乐,直接也间接地我的成长。不只是音乐本身,再加上老师的指导,考试的成绩,所学的乐曲等等,都深深切切地影响了我。

音乐其实不只是音乐,当你越将自己融入音乐的世界里,你就会越觉得音乐包含著许许多多神奇的力量。这些莫名的力量是笔墨都难以形容的,它无时无刻都存在著,只是视你如何感觉到它。音乐是非常奥秘的,它可以被你聆听,可以被你接收,可以和你擦“耳”而过,也可以被你探索。当然,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放心地让它来帮助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同时别忘记,它会是一个你可以完全信任的知音,因为音乐从来不会背叛你。

Friday, August 03, 2001

用音乐“说话”

我自认自己是个很拘束的人,并不善于表达自己。虽然自小就开始学钢琴,可是都从来没有用“心”去弹,而是用脑。所谓用“心”就是指用心去感受音乐中的点滴,而用脑就是根据乐谱上的指示和符号来弹奏。当然,这样的用脑弹法也让我考取了多张文凭。我从来不曾去体会那用“心”去弹奏的感觉,直到几年前在准备要考取更高的文凭时,碰到一位老师,她让我知道什么是音乐。我还记得那时候我学的是贝多芬的F 大调奏鸣曲,明明已经是学好了,老师总是不满,她说弹得没有味道,没有感情。我说我已经尽了力了。结果老师就一个乐句接著一个乐句地形容给我听,要我想像成一个画面。其实这是一个很基本的学习技能,可是我却花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才掌握起来。

记得我到了美国后,这种想像音乐的技巧在音乐治疗里更是普遍极了,每一个乐句就像是一句话,一段音乐就是一段对话。在音乐治疗系中,很流行一项活动,称为鼓圈圈(Drum Circle) 。这个活动常常成为同学教授的沟通管道,在这活动中,每人在众多乐器中任选一样,然后在人数不限的情况下开始弹奏。也许大家会认为这样的场面,所奏出来的音乐肯定又吵又乱,难听极了。可是,情形往往都出乎意料之外,大家就在一个圆圈里互相配合著,一面弹一面听,所奏出来的实在很动听。如果说得具体一些,就是用音乐来对话,来沟通。这样的对话和日常我们用言语对话的形式其实是大同小异,有开场白,高潮,结束。而当中所出现的情绪也有可能是高兴,沮丧,愤怒,失望,自信等等,就和大家的日常对话没有差别。有骂人的,有安慰的,有安静的,有吵闹的,有警告的,有平淡的,有热情的......

在我所接触过的病人当中,有些是属于被动型的,安静型的,他们的话不多,甚至有时候一句话也不愿说。与其让当时的气氛僵著,不如使用一些非言语式的沟动--音乐对话。它的好处除了可以让不想多说话的人如愿与偿之外,另外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它提供了一个很广阔的想像空间。进行音乐对话时,我们不必多费心思去想对方到底“说”著什么,只需要和对方共奏音乐。那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乐,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