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與樂之間

記載音樂治療的點點滴滴...

Name:
Location: Kuala Lumpur, Malaysia

Friday, July 27, 2001

音乐游戏

杰琳是个中年妇女,已经是住在疗养院里好几年了。她的状况一日比一日差,只因她自暴自弃,没有任何动力能推动她。她天天就只是坐在椅子上发呆,双眼无神地直视前方;就算别人和她对话时,虽然她会看著对方,可是她的眼神并不像是“看著”,而是有如“看穿”对方一样。杰琳年轻时,有过严重的吸毒和酗酒情况。就因为情况过份严重,导致她如今的生理状况非常地差,手脚都不灵活,动作缓慢,反应都比别人慢半拍。最糟糕的莫过于她的心理情况,她对于周遭的一切不闻不问,有时候还会赌气不吃药,对护士们乱发脾气。

在院方的安排下,杰琳与其他十几位病人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音乐治疗。她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喜爱音乐的特别反应,院方只是抱著一线希望,期待有朝一日,杰琳可以改变得比较积极一些。不出任何人所料,杰琳刚开始接受音乐治疗时,表现得很被动,不理不睬的态度有时真让人吃不消。没想到,通过其他病人的沟通,她渐渐表现得主动一点。音乐治疗中,我们常常玩音乐游戏,包括了棉被与乐器,传一个钱鼓给你,猜猜我是谁,美丽的天空,彩虹间等等。这些游戏都充分地让病人们之间彼此更了解对方,而且也从中训练他们的脑力,手脚灵活度,更从游戏中营造出愉快和较正面的气氛。杰琳在游戏中表现平平,她不会拒绝玩任何游戏;可是,也从来不主动参与。

有一回,大伙儿在玩猜歌名的游戏时,病人之中都没有一个人猜到那首歌的歌名,正当大家在绞尽脑汁的时候,只见杰琳目无表情地说出那首歌名。顿时,治疗师和护士都还处在惊讶的阶段时,在座的病人已大声鼓掌,欢呼道:“杰琳,你是最棒的! ”。这时候,杰琳满脸堆著的除了笑容之外,还有罕见的一股傲气。接著,病人都推举她作为他们的组长,起初杰琳还谦和地婉拒,但也许是看到他人的热情与诚挚,也欣然接受了。正因为自此之后,杰琳有了新的责任,不再像以往般冷漠,反而还和大家有说有笑的,最明显改变的就是她的自尊心提升了,做起事情来也稍微积极一点了。

Friday, July 20, 2001

卜尼的故事

卜尼来到世上只有三十个月,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他却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健全成长。原因是因为甫出娘胎时,可怜的他被脐带缠著脖子导致长时间脑部缺氧,结果造成他智力发展不全,视觉也得靠助听器来帮助。娇小的他在一岁时就被送往特殊学校上课,最主要的原因是要减少他一些不当的行为如莫名地转圆圈,并帮助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乐。在特殊学校里,卜尼除了上日常的特殊教育课,职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语言治疗(Speech Therapy),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还有的就是音乐治疗。音乐治疗中,他除了上群体的音乐治疗之外,另外也接受一对一的音乐治疗。

在群体的音乐治疗中,音乐治疗师主要是希望卜尼可以加强他的社交关系。除了最简单的问候握手活动之外,音乐治疗师也设计了一连串的音乐游戏包括传乐器,小乐队,你敲我听等等来促进卜尼与其他成员的关系。而在一对一的音乐治疗里,除了帮助他减轻不当的行为之外,也同时训练他的语言和非语言能力。

卜尼很喜欢木琴(Xylophone) ,尤其是特别设计的梯阶式形的木琴。他一开始接触这个乐器时,就可以“与众不同”且非常“循规蹈矩”地弹出一个完美的C 音阶。所谓“与众不同”就是他在每个音都同样地敲三次,而“循规蹈矩”是指他一个音接著一个音地敲著,从不会胡乱地敲。当音乐治疗师大赞他时,他总会咯咯地笑。难免有时候,卜尼也会使出他顽皮的一面,因为他很喜欢随心所欲,总爱在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就站起来走动。然而,却有一项活动是他怎么也不会愿意离开的,那就是看看听听海洋鼓。每当音乐治疗师把房里的灯调低时,卜尼就会很高兴地跑到治疗师的面前,等待著他认为是“最美好”的时刻,因为海洋鼓的出现总能把卜尼的注意力吸引著。

卜尼的“自转圆圈”在音乐治疗师的“顽皮”配合下,也获得一些改善。每当卜尼在地上打滚转圆圈时,治疗师就在钢琴前弹著自创的“圆圈歌”,开始时卜尼仍未察觉,后来才发现原来治疗师在作弄他,在与他嬉戏,与他沟通,他就会停下来呆呆地望著治疗师。在双方互动的配合下,在认真的音乐治疗里穿插了不少娱乐性质,让沉闷的空间有了一些乐趣。更有趣的是治疗师总会用“好(good)”来称赞卜尼,而过了一些时候,卜尼也会学著治疗师频频地说著不太标准的good,令治疗师啼笑皆非。

卜尼在几个月后就结束了一对一的音乐治疗,因为那时候的他会比较适合群体治疗,也更需要群体音乐治疗了。

Friday, July 13, 2001

一个新尝试

林林是个五岁的孩子。他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深受家人亲戚的疼爱。可是,他常常会说一些你我都听不懂的话语,乍听之下还真以为是“太空话”,而且他含糊的言语,的确令父母担心其沟通力力。当初被怀疑患有轻微自闭症的林林,经过医生诊断后,终于结论出林林拥有自闭症的倾向,但他却不足以鉴定患为自闭症的孩子。

当我接到林林的个案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把握。虽然用音乐治疗来纠正言语能力的个案,我曾经处理过好几个,可是偏偏这一个却不如往昔的个案。原因是因为之前的都是纠正英语的言语,而这一次却是纠正华语的咬字和发音。华语和英语本来就是两种有天渊之别的语言,如今要将所学过的套用在华语,可真是考倒我了。刚开始治疗林林的阶段,非常棘手,因为林林只有五岁,理解能力不强,还要同时间要求他发音咬字都齐全,实在是难为他,也难为我。有一回,在碰到瓶颈的时候,刚巧远在美国的大学同学捎来一封信,和我谈起音乐治疗的近况时提起MIT (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我彷佛像在大海中找到一块浮板,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MIT ,我并不陌生。它是一个已流行于音乐治疗中蛮久的一项治疗技巧,可是它主要的对象是给予那些在意外中失去语言能力的受害者重建他们的语言能力。MIT 是利用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来重新教导说话的能力。举个例子,与其用语言教导一个词“我们”,不如用唱的方法So-Mi 来唱出“我们”。可能不明就理的人会看不清楚这两者的差别,认为用语言和用音乐的教法其实都一样嘛。其实,用语言的方法是使用到左脑,而音乐的方法是使用右脑。对于一些在意外中伤及左脑的受害者,只有用音乐的方法才能重建他们的语言能力。没想到同学的来信中,提及某个音乐治疗师采用这个技巧来协助一些语言障碍的小朋友,听说效果不错;因此,同学也建议我不妨试一试。有了一个大好的建议,我高兴的来不及,可是刹那间,喜悦的心情就飘散而去,因为当初MIT 被使用时,都是使用英语的,而现在我要将它转成华语,这该怎么实行呢?

在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又想又实验后,终于想出一套MIT 中文法,主要是加强发音和咬字。刚开始使用这方法时,我觉得有些拘谨,又有些滑稽;因为没有人可以告诉我这方法到底行得通与否,自己又觉得这样的方法似乎很幼稚。但这些种种的担忧都随著林林每星期的进展而烟消云散。经过四个月的时间,林林如今已能有效地和父母,老师谈话,而且还会主动地告诉别人一些发生在他周围的趣事。他不但能说,更能让别人听得明白他的言语。在此记载著林林和我的一段小对话,他有趣的回答至今还会令我捧腹大笑呢!

我 :“爸爸去那里了?”
林林:“爸爸去坐飞机了。”
我 :“爸爸坐飞机去那里?”
林林:“坐飞机去天空。”